更新时间:2025-10-20 04:03:04
评分:C,5-6。 简评: 看的第四部格林纳威,没想到能差到这种地步(同时把莎翁也糟蹋了),再次挑战了我的底线。 几乎是我电影理念和创作不折不扣的反面教材。电影横跨音乐、绘画、建筑到文学,这次又加上了戏剧元素。不同于塔可夫斯基、布列松、林奇等大师对其他艺术的高明化用,而是生硬的大杂烩式拼贴艺术,沦为过于精致和唯美的明信片主义。前者是借用艺术的传统去滋养这门新兴的门类,而后者则彻底把本就积淀尚浅的电影文化彻底抛弃了,这是莫大的背叛与舍本求末。 从某些方面看似乎有开拓创新之处:叠化、画中画、镜头并置,实际全然是从其他艺术形式生搬硬套的糟粕。又不同于元电影或实验电影秉承的探索精神,本片毫无自觉、节制和谦逊可言,几乎已经走火入魔、顽固不化了。 影片不仅完全打破了电影的规则和语言,且已然丧失了电影之为电影的本质—然而蹊跷的是,却陷入了另一种僵化的范式。既没有摄像机的存在,更不要提特写和有情感的运镜了,同时(电影意义上的)表演、一切鲜活的和人性的因素都被降解了。不仅没有时间的生成,连运动也被消解为机械的形式。银幕不再具有空间的纵深,而是彻底作为一个平面的画框、一个装置活动的场域、一个失去了生命和交互的戏剧舞台-一个半死的木乃伊。影片成为封闭且僵死的机器,看和被看的活动在此找不到任何位置。 (意语字幕)莎翁的英文听起来很吃力,再加上凌乱不堪的视听表达,始终云里雾里、半梦半醒,情节也是不知所云,最终忍耐着才勉强看下来。 25.10.18arlec 晚到了十分钟恰好开场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满屏找爸爸:《旁观者》里的代际隔阂与亲情迷思
与原著比较下的一些想法
难看
静默的诗篇:论《旁观者》的东方叙事美学与情感表达
《时间之主》:瑕不掩瑜的美感实验作
细节解读
《旁观者》:在时间的褶皱里,打捞被遗忘的父爱
《日掛中天》值得二刷三刷N刷的优质电影,辛芷蕾就该拿影后
在2025年人该如何去活着?
10号舱的女人|没有悬只有疑的拉胯悬疑
怎么每一集都有金句……
离开宿主的寄生虫能活多久
看《德里镇》联想到《怪奇物语》不是很正常吗?
李玉宇宙:似曾相识宴归来
极端痛苦的现代人:肉体、精神甚至潜意识
一些南京路演的碎碎念
恐怖与唯美的结合——破除压抑,重拾人生
MLB的“新跨界”:娱乐蓄势,棒球破圈
关于女孩
不要一杆打死一船人
